C2-3: 信息守恒推论(Information Conservation Corollary)
核心陈述
在自指完备系统中,总信息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保持守恒,但信息的分布和可访问性可能发生变化。
形式化框架
1. 信息量定义
定义 C2-3.1(状态信息量): 给定状态s,其信息量定义为:
I(s) = log_2(|S(s)|)
其中|S(s)|是与s兼容的状态集合大小。
定义 C2-3.2(总信息量): 系统总信息量:
I_total = I_system + I_observer + I_correlation
其中I_correlation是系统与观测器间的关联信息。
2. 信息守恒原理
性质 C2-3.1(局部守恒): 在闭合演化下:
dI_total/dt = 0
性质 C2-3.2(信息转移): 观测过程中:
ΔI_system + ΔI_observer + ΔI_correlation = 0
3. 信息与熵的关系
性质 C2-3.3(信息-熵对偶):
I = log_2(N) - S
其中N是总状态数,S是熵。
性质 C2-3.4(可访问性变化): 随着演化:
I_accessible(t) ≤ I_accessible(0)
但I_total保持不变。
4. 编码层面的守恒
性质 C2-3.5(编码容量守恒): φ-表示系统的总编码容量:
C_total = log_2(F_{n+2}) = constant
性质 C2-3.6(编码分配): 信息可以在不同编码位之间重新分配,但总容量不变。
5. 量子类比
性质 C2-3.7(幺正性): 系统演化保持信息的幺正性:
|det(U)| = 1
其中U是演化算子。
完整推论陈述
推论 C2-3(信息守恒): 在自指完备系统中:
- 总信息量在演化中守恒:dI_total/dt = 0
- 信息可在子系统间转移:I_total = I_system + I_observer + I_correlation
- 可访问信息可能减少:I_accessible(t) ≤ I_accessible(0)
- 编码容量保持不变
- 演化保持幺正性
验证要点
机器验证检查点:
-
信息量计算验证
- 计算各状态的信息量
- 验证总信息量
- 检查信息分布
-
守恒性验证
- 演化前后的总信息
- 信息转移平衡
- 编码容量不变性
-
可访问性验证
- 可访问信息的变化
- 不可访问信息的累积
- 信息"隐藏"机制
-
信息-熵关系验证
- 验证I = log_2(N) - S
- 检查熵增与信息守恒的一致性
- 验证对偶关系
-
量子类比验证
- 演化的幺正性
- 纠缠信息的分布
- 局部vs全局信息
Python实现要求
class InformationConservationVerifier:
def __init__(self, n: int = 8):
self.n = n
self.phi_system = PhiRepresentationSystem(n)
def compute_state_information(self, state: List[int]) -> float:
"""计算状态信息量"""
# I(s) = log_2(|S(s)|)
pass
def compute_total_information(self, system_state: List[int],
observer_state: List[int]) -> Dict[str, float]:
"""计算总信息量及其分布"""
# I_total = I_system + I_observer + I_correlation
pass
def verify_conservation(self, evolution_steps: int) -> Dict[str, Any]:
"""验证信息守恒"""
# 检查dI_total/dt = 0
pass
def track_information_flow(self) -> Dict[str, List[float]]:
"""追踪信息流动"""
# 监测信息在子系统间的转移
pass
def verify_accessibility_change(self) -> Dict[str, Any]:
"""验证可访问性变化"""
# I_accessible vs I_total
pass
理论意义
此推论揭示了:
- 信息作为基本守恒量的地位
- 熵增与信息守恒的深层统一
- 观测过程的信息转移本质
- 黑洞信息悖论的可能解决方案
- 可逆计算的理论基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