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-3: 信息密度推论(Information Density Corollary)
核心陈述
φ-表示系统在no-consecutive-1s约束条件下达到最大信息密度,其渐近密度为log_2(φ)。
形式化框架
1. 信息密度定义
定义 C1-3.1(信息密度): 对于长度为n的编码系统,信息密度定义为:
其中|S_n|是n位系统中有效状态的数量。
定义 C1-3.2(渐近信息密度):
2. φ-表示的信息密度
性质 C1-3.1(状态计数): n位φ-表示系统的有效状态数:
其中是第k个Fibonacci数。
性质 C1-3.2(密度公式):
3. 渐近性质
性质 C1-3.3(渐近密度):
其中。
性质 C1-3.4(收敛速率):
4. 最优性
性质 C1-3.5(约束下的最优性): 在所有满足no-consecutive-1s约束的编码系统中,φ-表示达到最大信息密度。
性质 C1-3.6(与无约束比较):
- 无约束二进制:ρ_binary = 1
- φ-表示:ρ_φ = log_2(φ) ≈ 0.694
- 密度比:ρ_φ / ρ_binary ≈ 0.694
完整推论陈述
推论 C1-3(信息密度): φ-表示系统具有以下信息密度性质:
- 信息密度
- 渐近密度收敛到
- 在no-consecutive-1s约束下达到最大密度
- 密度与编码长度的权衡是最优的
- 提供了约束系统的信息论极限
验证要点
机器验证检查点:
-
密度计算验证
- 验证不同长度的信息密度
- 检查密度公式的正确性
-
渐近收敛验证
- 验证密度收敛到log_2(φ)
- 检查收敛速率
-
最优性验证
- 比较不同约束下的密度
- 验证φ-表示的最优性
-
熵分析验证
- 计算系统熵
- 验证熵密度性质
-
理论极限验证
- 验证信息论界限
- 确认达到理论极限
Python实现要求
class InformationDensityVerifier:
def __init__(self, max_n: int = 20):
self.max_n = max_n
self.phi = (1 + math.sqrt(5)) / 2
def compute_density(self, n: int) -> float:
"""计算n位系统的信息密度"""
# ρ(n) = log_2(F_{n+2}) / n
pass
def verify_asymptotic_density(self) -> Dict[str, float]:
"""验证渐近密度"""
# 验证lim ρ(n) = log_2(φ)
pass
def verify_optimality(self) -> Dict[str, bool]:
"""验证最优性"""
# 验证在约束下的最优性
pass
def compute_entropy(self, n: int) -> float:
"""计算系统熵"""
# H(n) = log_2(F_{n+2})
pass
def compare_with_other_systems(self) -> Dict[str, any]:
"""与其他系统比较"""
# 比较不同约束系统的密度
pass
理论意义
此推论证明了:
- φ-表示达到了约束编码的信息论极限
- 黄金比例在信息密度中的基础作用
- 约束与密度之间的最优权衡
- 自然系统倾向于最优信息编码